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Les Miserables & 一月一日

昨日看完Les Miserables之後,腦裏只能不斷loop戲入面的歌。文化盲和歷史盲如我,沒有看過歌劇版,無法(也無能力)比較哪個版本較好。或許由於2012電影版上映時間巧合,Les Miserables的故事與人物背景令我聯想到今日香港的某些人和事:

JavertRussell Crowe):依著既有法律,維護既有秩序,就能體現正義,這可能就是Javert心中的「正義」圖像。但當既有社會秩序成為維護特權階級利益的工具,這樣的社會就不再是讓人們安身立命之所;當用來保障每個人自由、平等的法律變成壓迫(那些權利本來就少得可憐的)低下階層的惡法,這樣的「法」就再難能體現它的「義」。不公義的制度,就是靠Javert這些的國家「機器」、這些對不公義視而不見的幫兇來維持的。結果,「正義之師」踐踏在人民的頭上。他就像今天的香港警察,以及那些坐喺屋企un un腳,以為「支持梁振英、等佢慢慢做d野、就是為了香港好」的香港人。

Jean ValjeanHugh Jackman): 為了一條麵包坐了十九年監,還要一世背負假釋犯的身份。其實他只想做個好人,只想好好的做一個「人」:有基本衣食、有權「愛」人、有權選擇人生的路。但不 公義的社會制度令他終生逃亡,甚至剝奪他做一個「人」的權利及作為「人」的尊嚴。他就像今天新界東北的村民、劏房居民、每月只能依靠生果金過活的老人家, 以及寧願搵工都唔攞綜援、但搵埋搵埋都唔夠交租的人。

GavrocheDaniel Huttlestone):一個戲份不多的小孩。在Gavroche眼中革命是不會「失敗」的,因為他眼裏只有一個美麗新世界:自由、平等、博愛。「Who will need charity?」,型到癲﹗在一眾起義軍成員都認為敵不過國家軍警時,竟然是他帶頭唱起「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這就是霸氣﹗不知一眾飯民議員,以及那些諗住遊行完去打邊爐的香港人看到這位小孩,會不會感到汗顏?

當然,香港還未退步到十九世紀法國時那般,但如果讓你選擇,你會選擇做哪個角色?你又會選擇生活在怎樣的社會制度之下?

一月一日,你還坐在家,不出來遊行?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青春劇,還可以怎樣拍?


青春劇可謂是歷久不衰的劇種,雖然觀眾群未必很多,但總能令每個年代的年青人找到共鳴。香港電台的Y2K系列,已經成為近十年的「青春品牌」,並出產了方力申、余文樂、蔡卓妍、關智斌、唐詩詠、羅仲謙、Janice Man等大家熟悉的名字。回顧港台過往四輯Y2K,不難發現它們都很符合「青春」的公式。在四輯Y2K之中,「愛情」和「夢想」都佔相當重的份量,而圍繞這兩條主線的,就是一大夥朋友之間的友誼。有趣的是,四輯之中其中兩輯都以校園為背景,並且以運動為故事主線,以帶出年青人的「活力」。總括來說,以愛情和夢想為主線,加上年青人對生命的「煩惱」,再輔以校園生活及友誼的情節,得出來就是一套很符合成年人對年青人的想像的「青春劇」。青春理應意味着無限的可能性,但「青春劇」卻出奇地悶爆。不信的話,可以看看TVB拍攝的四葉草系列,其實都是應用着同一條公式。

這裏不是想對這些青春劇作出類似法蘭克福學派對文化工業的批判。我感興趣的,是為甚麼一輯又一輯的Y2K系列(及其他媒體的青春劇)竟然都是建基於同一種對年青人的想像?假設可以成為港台導演的都是起碼年過三十的「成年人」,他們對年青人的想像又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這兩條問題,或許需要對港台及其他媒體的製作過程作深入考察及對製作人員作訪談才能得知答案。但我嘗試從我個人對2012年新一輯的Y2K的觀感出發,探討它是如何突破了舊有的「青春公式」,從中窺探背後製作思維的轉變。

2012年新一輯的Y2K,雖然仍舊以新鮮出道或準備出道的靚仔靚女為賣點,劇情設計照舊有夢(理)想和愛情(雖然愛情元素明顯地比以往少),但出來的觀感卻令人耳目一新。新一輯的Y2K,正式名為DIY2K故名思義,故事圍繞幾個剛剛於設計系畢業的年青人為主角,講述他們如何發展自己的設計志業。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可以解讀為年青人如何DIYDo-it-yourself)自己的人生,而這和過往四輯Y2K中,年青的主角很self-fulfilling prophecy地成為一班主流社會要求的「有活力」、「有夢想」的年青人截然不同。從新一輯的故事背景來看,DIY2K則突破了「年青人=校園」的想像,因為這次正正是講述主角們由「校園」過渡至「社會」的經歷。

如果在既有的「青春公式」中,追求夢想是校園生活以及青春的一部分,那同樣意味着的,就是夢想只能在青春時想一想就好了,脫離「校園」之後就得「成熟」、放棄夢想。以往Y2K系列所描述的,不過是年青人如何從實踐夢想的過程中學習成長及過渡為所謂的成年人。可以說,過往的Y2K系列總是依着一條由成年人想像出來的青春公式,拍攝出來的「年青人」就是這條公式下的「有活力、有夢想」的形象,但卻從來沒有讓年青人質疑「夢想只能局限在校園」這條公式的合理性,或質問「誰的夢想?」(是年青人的夢想,還是社會期望/准許你擁有的夢想)這條問題。DIY2K卻反其道而行,描述一班年青人面對「社會」、在主流世界中拒絕「成長」,並保持着青春應有的「拒絕妥協」。正如節目介紹中所言:「如果說,設計是要從平凡中變出美好,在困局裏創造出路,那麼,六位青春掛帥的追夢型人,在這個被物質堆砌得天花亂墜的城市,能否為自己創出一片異想天空?DIY2K正正是將年青人從校園的「世外桃源」帶回「社會」,讓他們成為社會的一份子。這正正點出了過往Y2K系列的問題所在,因為每位年青人既是社會的一份子,也是社會的產物,你不去談年青人與社會環境(Social context)的互動,得出來的所謂的「年青人的追夢/思考生命的故事」,不過是空洞無物的東西,難以令人信服,更難叫人感動。得出來的結果,就是年青人永遠無法利用青春賦予他們的無限可能性,去製造一條屬於自己的「青春公式」。DIY2K最大的突破,正正是它放棄了「校園生活」這抽空的、狹隘的場景,並將年青人所身處的社會(大)環境勾畫出來。它從年青人追夢的過程與主流社會價值、慣習的緊張關係(tension)之中,將年青人改變世界的能動力(agency)及能量重新展現出來,而不是單單從視覺上的跑跑跳跳展現所謂活力。DIY2K選擇了以香港近年的社經環境為背景,而正因為有這社會背景的勾畫,才具體地表達了年青人面對此沉悶的、物質化的香港的鬱悶和無奈,而不是抽離具體社會現實的「青年煩惱」。因此,DIY2K的故事,比一般青春劇更令人感受到主角們天馬行空的追夢故事所表現出來的活力,因為它的確是為香港注入生氣,而不是再生產既有的青年形象。

既然年青人的故事必定要座落於大社會環境才會好看,那DIY2K要展示的「年青人夢想」,也是與社會互動性較強的,而不能局限於一個比賽獎杯、一個獎學金、一隊成功的球隊等偏向個人化的東西。在一個會「吃掉夢想」的香港社會,DIY2K一眾主角竟要改變生活、改變世界﹗既有制度一來不輕易被人改變,二來令你感到氣餒和無力。正如在第一集一眾主角大喊自己的夢想,明明Jason就是想改變世界改變當今破壞環境的人類生活,但說到一半,都要把要說的話吞落肚,半開玩笑地說其實只希望「凍飲以後唔使加兩蚊」。正因現實世界難被動搖,所以更需要有年青人追求不可能的能量,更能顯示青春的特質;正是年青人和世界的互動,才令整套劇生氣勃勃。DIY2K最好看的地方,是它在短短十三集中,展現了當今年青人回應或改變世界的不同方式:Jason面對主流社會價值及慣習永不妥協,對自己的環保理念寸步不讓;阿談在大型fashion design公司工作,學習在理想與現實中遊走,一步一步將既有框架打破/擴大;爆樽堅持理想與工作不能相容,因為只要兩個領域一重疊,fashion design就變得不好玩了;Chris努力突破怪獸家長對他的制肘,行自己的路、不行ready-made的路;任總先求金錢、才追求理想,但最後還是察覺有些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無厘頭女孩海寶不理他人目光繼續無厘頭Ranya在攝影工作中不忘身邊的人和事,努力讓工廈中的小人物小故事留下來,也令工廈成為有活力的地方。這些改變世界的故事體現了年青人追夢的過程與主流社會不同程度的緊張關係,而正正是從主角們的妥協、堅持或突破的經歷,才叫人(特別是年青人)產生共鳴。

如果以往Y2K系列談的是年青人的夢想,我更覺得DIY2K談的不是夢想,而是「理想」。前者是在年青時想想而已,永遠只能停留在校園中;後者是有計劃、有路向的,但同時不失對自我的堅持和追求突破框框的力量,在不可能中創造可能。同時,追求改變世界,則要求必需反思生命、反思社會,並從中建立更適合「人」居住的世界。如果你不作反思,就永遠無法介入社會、改變世界。故事的情景由一開始一個「悶到爆嘅香港」(爆樽語),收窄至反對工廈「生勾勾、被活化」的具體情景,但主角們所追求的理想,卻由以開辦Neverland來實現自己的設計夢,擴展至反對發展至上的主流價值、要讓香港成為更多年青人、設計師、畫家、小商店店主實踐夢想的地方。這種對比更能顯示出年青人的個人理想,根本就離不開社會的大環境。如果你不去反思及介入社會的大環境,所謂夢想就只是社會給你的「夢想」。相對於過往Y2K系列的主角們追求(與社會大環境抽離的)夢想的故事,DIY2K的主角們既追求個人的理想,也力圖改變那限制他們實現理想的大環境。這種故事,在2012年的香港,尤其叫人熱血沸騰。

DIY2K大大豐富了「青春」的意涵,雖然依舊包含「青春公式」的元素,但卻讓年青人成為規劃公式的主人,故事結尾更以主角們帶着V煞面具參與七一遊行作結,強烈地表達了要改變香港整個社、經、政結構的信息。在今天的香港,「超穩定」社經結構與半獨裁政體融為一體,能夠不隨波逐流成為既有制度下的一粒倒模螺絲釘,努力突破框框,追求自主規劃自己的人生,就是對既有制度的控訴,也是改變世界的第一步。正如ToNick主唱的主題曲歌詞所言:「唔信個個要一樣嘅樣,唔信個世界得一個方向,唔驚出位跨張,唔稀罕攞咩獎,唔簡單普通自然唔一樣,就算個個笑我荒謬空想,就即管欣賞這個異相,就算一隻手拍掌,就算得我這模樣,我要發嘅夢仍然一樣,獨一的異相」。

在我看來,DIY2K也反映了港台背後的製作思維:青春劇不能只談年青人本身,而是要帶出當今他們身處的大環境,及其對年青人的限制,這樣才能繪畫出當下年青人的面貌。因為他們是社會重要的Stakeholder,這是一直以來主流社會從高而下的視角所忽視的。同時,他們更是徹底改變社會的重要力量,一反以往「年青人就是社會未來的棟樑」(意味延續多於改變)的論述。港台青春劇的製作思維的轉變,可能是因為其製作人員本身也看到近年香港社會的問題所在,年青人和港台本身都同是這大環境的受害者(當然原因不同)。當然,港台青春劇的的製作思維的轉變,以及是否真的有轉變,都只是我初步的猜想。但肯定的是,DIY2K超越了一貫青春劇的公式,它未必打動到社會主流的、多數的人,但它肯感動到我(雖然我不再青春年輕)。

P.S. 節目重温:http://programme.rthk.hk/rthk/tv/programme.php?name=tv/diy2k&p=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