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生活太焗促、太趕,需要找個地方慢下來。停一停、走一走路、吸一口氣。選擇去了台北,部分因為未去過,部分因為人去我去,也有部分是因為想體驗一些「正常」的生活速度。最後決定一個人,獨自上路,去台北過四日三夜。
從香港人的目光看台灣/從台灣見聞看香港
還有一個選擇去台北的理由,是因為那裏與香港的生活方式很近,自己比較易適應。到了才發覺,那裏其實「很香港」。事實上,香港有的,台灣一樣有。但一樣的硬件,台灣卻能為你帶出不一樣的感覺。舉幾個例子說明。首先,在台北信義區、市政府一帶,是一個商業及旅遊區,名店林立,大陸客及日本客絡繹不絕。但在此商業味濃的地帶,你卻會見到誠品的存在,令你在煩囂的都市中有一安靜思考的空間。以誠品旗艦店來說,除了二樓及三樓,其他樓層與一間百貨公司無異,但沒有人會質疑它「商業侵蝕文化」。這是因為它有一份對文化的尊重,不會因為它利潤少而將它放到次要的位置。
第二個例子,是對待小販及小商戶的政策。去台灣的人,不會不去逛當地的夜市,一嚐當地美食。除了聞名於世的士林夜市,各地皆有自己的夜市場。我去過的,就有寧夏夜市,我住的旅舍樓下,也有一個小小的松江夜市。台港兩地都有所謂的小販政策,為甚麼香港只有農曆新年那幾天小販管理隊放假,才出現一個「桂林街夜市」?我想說的是,這不是「嚴謹 vs 寬鬆」的比較,而是台灣夜市的成功,是因為對小市民、小商戶有一份尊重。尊重他們的職業是有價值的,同時透過交通管理、空間改造等方法幫助他們繼續生存。很多保育人士說,要保育一些舊東西,最好就是不要由上而下地搞它,讓它自自然然地生成。但可以做得更好的,是理解在那裏生活、工作的人們有何需要,然後幫他們(注意,前提是那些需要是由下而上地提出來,不是坐冷氣房的人構想出來的「需要」)。當然,也沒有人會認為那些市集是骯髒、不堪入目的,也不會有人認為市集內人多擠迫,就等於沒有秩序。這才令夜市、不被任何人看輕。類似的例子,有大同區的迪化街。那裏的老乾貨商店及布行至今屹立不倒。很大原因,是台北市政府沒有因為那些建築物殘舊而推倒重建,而是把它們復修,整全也保育下來。結果,它成為了台北現存最完整及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相信人們的空間實踐,尊重職業的多元性,不看輕平民社區的歷史價值,就是令小商店、老商戶在台灣生存(以至聞名於世)的因素。
另一例子,台北也有(而且更多)香港都有的藝術空間。例如信義區的松山文化創意園區,就好比石峽尾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淡水的文化園區,就好像香港的牛棚藝術村;西門町的西門紅樓,就像上環的西港城。這些藝術園區大都由舊建築改建而成,為藝術家及文化人提供生存空間。它們與香港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大眾對這些地方不會有疏離感。例如你會見到台灣人會一家大小到松山文化創意園區消閒、看展覽。文化、舊建築像是台灣人生活一部分,甚至不會煞有介事地標誌那些是「文化」。這也當然是因為台灣的保育會從整全的角度入手,不會單單保存一件「死物」建築,而是思考如何將改建後的建築物融入當地環境,裏面再配以合適的藝文活動。
同樣的硬件,但比香港做得不一樣的例子,還有環保及垃圾處理方面。在台灣所見,垃圾分類基本上是常識。每一戶家庭,以至食肆、商店都會自動自覺做垃圾分類。我相信香港的環保回收箱不會比台灣少(以地區大小比例上而言),但香港的環保政策怎看也不算是成功。我相信,這是兩地的文化差異,引致兩地垃圾處理的分野。環保工作要做得好,最重要的是改變人們的文化觀念。其中之一,就是對生活及未來的想像。要令人相信環保工作是有價值的,首先是令人相信今天做的垃圾分類,會令明天更好。我雖然沒有就此議題與台灣人談論過,但從他們處理垃圾的方法所見,他們對居住的社區,有一份憧憬和期盼。這是香港人仍未足夠的。
上述這些例子,說明我所見的台港差異。背後主要的分別,我相信是台灣比香港,對差異社群有多一份尊重、對多元價值有多一份堅持。歸根究底,是兩地的政治制度分別。「正常人」都知道,香港的是半民主選舉,台灣的是全民普選。這種因政治制度而引伸出來的差異,可由「二二八事件」紀念活動的所見所聞說明。我在台灣的第一個遊覽地點,就是二二八紀念館,當中展出了事件前因後果的各種證據、史料。最記得的是,展品當中有兩封信,是蔣介石與台灣行政長官陳儀的通訊,說明當中派軍隊鎮壓民眾,是兩人的決定。展品介紹更清楚指出,兩人是要為二二八事件負最大責任的人。在那裏,你見到台灣人是個不會害怕談論歷史、不忘歷史教訓的民族。兩天後,是二二八事件六十七周年,當日下午官方有追思活動。為了打發上午的時間,我先到台灣地標中正紀念堂參觀,一來湊熱鬧、做個稱職的遊客,二來看看蔣介石如何被神化為開國及民主之父。下午,回到二二八紀念公園,遠觀(原本以為是公開活動,原來是官方的,所以只有媒體及相關家屬及人員才可進入)追思活動。因為這個活動,我的台灣之旅竟然可以親眼見一見總統馬英九。作為國民黨總統,馬英九可以對該黨當年所犯過錯毫不避諱,也向死難者獻花。他們就是這樣有趣,一方面對蔣介石歌功頌德,另一方面鞭撻他所犯罪行。這種對自身過錯的反思,不是香港特區政府、或中共政權可以比得上的。他們不害怕面對歷史,是因為他們有普選,不害怕面對人民。要執政,不是要將歷史活埋,而是要真誠面對歷史,才贏得人民信任。
二二八紀念日當天,另一有趣的場面,是當官方活動結束之後,民進黨人士立即「進駐」紀念碑旁,搞他們的「民間」追思悼念活動,同時高舉橫額,要求國民黨殖民政權下台。這在香港是難以見到的,因為示威者未開始叫口號,在官方活動進行期間,應已被保安抬到老遠的地方。但台灣人就是不怕,你搞你的民間活動,爭取人民支持,幾年後的選舉一較高下。多元的政治意見,可以在同一平台中發表。當然台灣的民主制度不是完美,但正因為有這制度,才迫使執政黨不能不對歷史自省。今天任何台灣執政黨,也不會搞一言堂,不搞打壓,容許人民自由發聲,尊重不同人的意見。我想,台灣人尊重他人、堅持多元的文化及生活方式,就是因為在民主制度下,一點一滴而形成的。
孤身上路記
未出發前,當然曾對獨自去旅行掙扎良久。畢竟人在異鄉,也要考慮安全問題。但其實即使有同伴,安全問題也存在的。與其是這樣,一人上路也無不可,小心一點就可以了,況且台北也不是罪案率高之地。在喧鬧中和其他孤獨的人勉強結連,平日已經試得夠多了。孤身上路,可以真正留空間給自己,看自己想看的,逛自己想逛的,想快就快,想慢就慢,享受獨自面對和解決問題的樂趣。
一定會有人質疑,一人旅行不會孤獨嗎?當然會的,特別是當你遇到問題時,例如迷路時。但只要踏前一步,向陌生人求助,你會感到,當你有問題時,全世畀都會來幫你的。特別是台灣這地方,很多人都很友善,是你會真誠地想向他/她說句「謝謝」那種,而不是在香港般,說「唔該」是為免他人黑面。解決問題以後,害怕一個人的感覺就會慢慢消退。至於一個人在途上,沒有人分享在誠品找到一本在香港找不到的書的興奮、一同在夜市搜羅美食、一起在西門町「昅美眉」、參觀順益原住民博物館館、中正文物展示室及二二八紀念館之後交流對台灣歷史的看法、或欣賞淡水漁人碼頭日落的良辰美景,會否有點失落?有時會的,但我認為,在一個人的自由與幾個人偶而分享快樂(而更多時候可能只是無謂的吹水,或沉默)之間,我會寧可選擇前者。而且回到青年旅舍的大廳裏,就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跟你聊天。些少遺憾的是,由於我在香港近幾個月感覺太差,心理簡直是處於「不平衡」狀態,今次選擇了較自閉的生活方式,算是一個失敗的Backpacker了。
一個人旅行有甚麼好處?實際上來說,與同伴一起(不是說朋存們不好),難勉要在速度上、住宿上及景點選擇上有所遷就(甚至爭論)。特別是我在旅途中喜歡有點漫無目的地到處逛,有時景點與景點近(我所定義的近,大概是深水埗至油尖旺的距離),甚至不選擇坐車。對其他人來說,可能是件很戇居的事,也十分累(當然我也會累,但我樂意這樣做)。一個人旅行的話,簡單來說,就是隨心而行,僅有的限制,就是時間、金錢(視乎你對旅程的要求如何而已)及體力。何況,我認為,雖然人是群體動物,但每個人都應學識一個人生存。這不是自閉,而是要學懂面對自己的內心,學識與自我「交談」,明白自己真正的心情是如何。也從實際的角度來說,一個人去旅行,就不可以依賴其他人,由計劃旅程至回程,全部自己一手準備(當然,有不懂的地方就要立即求助)。這次就是因為事前計劃得不太好,要買貴幾百元機票。要孤身走我路,學懂計劃周詳。
今次算是完滿地完成了第一次的一人旅行。由始至終,我都相信,旅行不只是飲飲食食,而是讓你離開你熟悉(但厭倦)的地方,從旅途上遇上的一切困難時、從在異地別處與他者相處時、從自己硬著頭皮去幹一些平時不會幹的事時,直視自己的「不可能」,並重新理解自己及自己所屬社群的面貌與不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