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香港國際電影節(一)


《直擊柏克萊》
逾四小時的長片,紀錄全球排名長期高踞十大的老牌大學UC Berkeley的教學、傳統、及價值,如何被新自由主義侵蝕。電影開頭一段,紀錄一班師生上導修課,討論公共政策與貧窮問題的片段,正正表明,柏大致力為國民提供優質公共教育的傳統之衰亡,有著深層次的結構性因素。

全球資本主義走上大崩敗之路,沒有敲響警鐘,叫人反思世界的經濟結構問題,反而令削減公共開支、緊縮開支的呼聲更加響亮。面對美國政府連年削減公共教育經費,美國多間大學走上私有化、企業化之路,柏大也不例外。政府撒手不理,大學要在「市場」上競爭。加學費、收緊教授取得終身教職的資格不在話下。既要爭取從各國收錄「國際」學生,維持學校收入來源,又要在學術研究上,不斷催谷教授「生產」論文。即使有片內教授向學生推銷課程時表明學院內生產出來的知識,是要推廣予大眾,為公共利益服務,但只要想想教授們在實驗室埋頭苦幹,為了所屬學系爭取更多研究經費(否則就是片中某位高層所說,不是好學者、不值得爭終身教職),就可想像到他們根本不會有閒暇做知識普及的工作。又只要想想在期刊發表的論文要付費才可以閱讀,就可以想像知識已成為象牙塔內的小圈子的玩兒。

學習成為商品、學生成為客人、教授成為服務提供者、學術只剩得工具性的價值,大學成為了擴大階級貧富差距的制度性因素之一,社會關係也因此而變得疏離和割裂。個人主義一抬頭,便是保守主義的狂歡節。作為美國社運重鎮的柏大,學生們曾經展開一場反對加學費、公共教育商品化的運動。承襲60年代反越戰、爭取公民權利、言論自由的社運傳統,學生們再度「Take over」校園圖書館。坐在冷氣房的大學高層繼續用其官僚式、企業管理式思維應對,理所當然地將示威視作「crisis」,最有趣是討論與加州其他大學定期互換保安及警察,讓他們熟悉每個校園的環境,出事時更有效應對,讓校園運作不被打擾,如企業般暢順便最好。學生與教授,兩者皆屬「共同體」的一分子,本應共同為大學的理念而努力,並就此作政治性的辯論。但在新自由化的語境中,學生是挑戰權威者、示威是客人不滿服務的表現。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授之間,不再一同建立「共同體」。共同體內的社會關係被金錢/利益關係、意見管理系統所轉化、吸納。示威失敗告終,未能撼動既有制度一條毛髮。事後大學高層們開檢討會,上一段提及的那位高層,一副勝利者的姿態,恥笑示威學生的戰術不濟、領導無方云云。這無疑是暴露了自己的無知,因為他們沒有勝利。最大贏家是新自由主義。因為它將每個人還原為獨立、原子化的個體,人與人之間沒有構成任何「共同體」。整段示威紀錄之中,最恐怖的一幕,莫過於當示威學生領佔圖書館之時,外面卻風平浪靜,那「沉默的大多數」繼續「書照讀、步照跑」,彷彿在告訴你,「理咁多做乜吖,讀好書好過啦」。正是校園新自由化,社會關係異化及去政治化的最佳體現。校園只是學位證書換領處,而非讓人學習如何與其他人生活在一起(進而處理其中的權力關係,繼而學習如何改進現有的社會制度),眾人之事可以變得「唔關你事」。在新自由化的校園中,「製成品」只關注個人,對既有制度中的不公視而不見,任何對制度的改變,都可能被視為撼動他們弱小的個人世界的力量。知識理應讓人思想進步,但新自由化的大學,卻催生了保守力量。

新自由主義的幽靈正在各大學校園上空游盪。如果連名校柏克萊也如是,其他要「力爭上游」,在市場化的大學教育制度中生存的大學又會怎樣?

《廢物》
如果你不理解台灣人為甚麼要反服貿,《廢物》或可給你一些啟發。主角阿秀在台北這大都會打滾一段日子,鬱鬱不得志。作為城市吸納不了的「廢物」,阿秀打算回鄉種田,怎料鄉村已被城市化的洪流摧毀得七零八落。大財團對農地虎視眈眈,農民將土地待價而沽。農業被視為下等工,土地被廢置,年青人唯有出走大城市謀生,留下來的都是老弱婦孺。在這片廢墟,等待被收購,然後再發展,似乎是唯一命運。資本進入鄉村,將土地及人際關係商品化。土地變成商品,鄉村生活變成可買可賣的樓盤。

資本主義不但主導經濟生產領域,也改變人對社會關係及對自己的理解。建築工人在城市為建高樓大廈付出,受傷後沒有得到應得的尊重便遭遺棄,被逼返鄉,淪為小偷及毒犯;春梅的丈夫是台商、頻頻到大陸賺錢,自己雖住進高級別墅,但失去了對生活及生存的興趣;春梅的兒子在死寂的鄉村生活,與台商父親及情場職場皆失意的母親關係疏離,更染上毒癮。鄉村地方彷彿是「廢人」的大熔爐。可悲的是,當資本/發展主義成為霸權(即一種獲人「同意/認同」為合理的想法),鄉村的人也將「被發展」視為理所當然,電影中那位老師所說的「競爭」、「適者生存」變成金科玉律。「廢物」成為失敗主義者,被城市發展的洪流拋棄之餘,自己也將自己放到邊緣的位置。廢物/土地終需被發展/更生、被商品化。但究竟哪是因、哪是果?

在反服貿爭議下的今天,《廢物》正正提醒我們,當生活各個層面逐漸被資本控制,受影響的不只是那些將被大陸資本打擊的中小企服務業,還有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土地的關係、人對生活的想像、人對生產的理解……現代社會發展至今天,不應只談經濟生產(那是錢搵錢的炒賣﹗)、科技進步、城市發展,而需要反思性的現代性(Reflexive modernity),才不至讓現代性自我毀滅。如果你認為,今天反服貿的年青人是未經歷過苦難、入世未深、被政黨控制,才會出來反反反,變相成為保守/封閉主義者,那你是真正不懂,反思人的價值、土地的價值、社會關係的價值、以至整套經濟生產模式的合理性,不是鎖國,而是真正的進步,是阻止(大陸官僚及掠奪式)資本主義這火車將台灣撞至車毀人亡的唯一出路。那班年青人,就像電影中喜歡演戲劇的阿秀,咆哮要把那班逼到他走頭無路的人,一把火燒掉般,在大陸紅色資本及前現代的管治政治行政模式面前,作垂死的掙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