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二零零九年九月二十日《明報》 文:黑貓
近日有一爭論,指香港傳媒大肆報道自己記者被打,做法是否恰當。資深傳媒工作者閭丘露薇撰文指記者不應變成頭條,不應變成新聞主角,這會間接令觀眾忽略了真正應該關心的新聞本身,就是烏魯木齊的局勢。但另一方,兩名新聞工作者楊我及何文雯則反駁,指記者被打以至被誣衊,反而令一件發生在遠方的事變得更貼身,令香港人更有興趣關心烏魯木齊的狀況。我認為這種討論太抽象了。只要細看一下各個傳媒在新疆報道上的出品,你已可以看到,記者是否被打,記者有否成為主角,都不會影響香港傳媒去更深入報道烏魯木齊局勢的欲望。
我從2009年7月5日(即新疆第一次騷亂)開始以慧科搜查,發現香港報章有2000幾條關於烏魯木齊的報道,但大部分都是引述二手消息,如新華社美聯社等。銷量最高的幾份報紙上,關於烏魯木齊衝突的頭版相,都是使用外國通訊社的。原來除了我們看到被打被扣的幾名電視台和電台記者之外,大部分香港報章都沒有派員到新疆。那末,連香港記者都不到場,要在「記者vs.烏市局勢」之中選擇新聞主角的爭論,簡直是一場笑話。
表面上看來,閭丘露薇提到「記者搶佔了新聞版面」的情況,的確存在。讓我們做個粗略統計。在慧科網頁搜查,由7月5日到9月4日,即新疆出現動亂而港記又未被打之間,香港報章關於烏魯木齊的報道只有一成提及記者採訪的情(1800條中有250條)。但到了9月4日香港記者被打此文撰稿之日(9月17日),多達三分一關於烏魯木齊的報道是集中在記者被打一事上(700多條中的250條)。可見記者被打之後,本地傳媒對烏魯木齊局勢報道,比例上減少了。
記者被打後 採訪烏市報道增
有被派往新疆的港記說,他很用心撰寫了一篇過千字關於關於維吾爾族人民苦的報道,但出街之日,卻碰上新疆新聞辦誣衊港記「指手劃腳」「煽動鬧事」那一天。他那篇充滿「人文關懷」的報道,被大肆刪到剩下幾百字,因為要讓位給「記者被屈事件」。換句話說,因為記者成為了主角,「新聞主角本身」就被縮減了。似乎,閭丘露薇所指非虛。但這是否等於記者做主角,令版面減少對當地局勢的報道呢?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再問深一點,原來沒有記者被打事件,這個記者可能就不會踏足新疆,連僅僅數百字的「人文關懷」文章也根本沒法見報。何解?因為這名記者根本就不計劃到烏魯木齊採訪。9月初,當地出現針刺案,局勢開始不穩,不少香港報章都沒有計劃派員北上採訪。據一後來被派記者所說﹕「上司都話睇定d先。」直至9月4日3間電視台的記者在烏市被打,畫面傳送到香港。兩間不同報館加上一間電視台,都是在記者被打事件後(或因為看到催淚彈橫飛的畫面),才生起念頭派記者到烏魯木齊親身採訪。
原來,兩次新疆騷亂,分別為今年7月初和9月初,有派記者親自到新疆採訪的香港傳媒並不多。據知,電子媒體比較齊人,有無、亞視、有線NOW、商台、港台。但本地平面媒體,出席的就少得可憐。撇除《文匯報》、《大公報》等在內地有較多人力資源的報紙,在非傳統左派報章中,只有《明報》、《南華早報》和《亞洲週刊》有派人到場。反而外國傳媒,如日本NHK電視台及美國背景的自由亞洲電台則派人親身到新疆採訪。
讀者要吃「三手消息」
至於3份在香港銷售量最高的報紙,卻缺席新疆,讀者所看到的,大部分是職員在香港或北京的辦公室,看中央台或拿路透社、美聯社的稿子照片,炒雜起來的新聞。這種在冷氣房做新聞的方法難以做到深入的報道。新聞界都知,中央台和通訊社都帶有既定立場。須知道維人漢人的種族衝突,是涉及疆獨,非常政治化的議題。記者沒到場就只能用「二手消息」了。香港讀者看這些報章去了解新疆局勢,只能吃「三手消息」了。
要知道,傳媒機構會否派員到偏遠地區採訪絕對反映機構是否重視事件。機票食宿保險都是錢,香港這邊又少了一兩個人工作,所以不是重要新聞,公司不會隨意叫記者執行李。去年的四川大地震,大報小報前仆後繼,爭崩頭派記者到場,採訪一個又一個小故事大新聞,有傳媒用在該宗新聞的開銷多達100萬元。所以我們見到是相對廣闊的報道頻譜,從感人至深的英雄事到較尖銳的豆腐渣工程也得以見報。
缺席報道 政治取態
據知,今次記者被打時,當地只有香港的電子傳媒,大部分本港報紙是缺席的。反而,記者被打之後,事態嚴重了,促使了其他一兩份報紙和一間電視台的管理層對事件感興趣,派人到現場採訪。所以「記者成為主角」的事件,的確把更多香港記者吸引到新疆,轉而令本港媒體裏出現更多新疆局勢報道。所以,何文雯所說的不錯。記者被打之後,的確令市民更關心新疆。但我認為,記者被打事件,更直接是令到至少3間傳媒的管理層生了動機,派員去採訪當地局勢。亦即是,是記者先做了主角,新聞本身才得以進一步曝光。
但整體問題是,即使記者被打了,大部分本地媒體還是無動於中,沒計劃派人到新疆採訪。這裏顯示一個更深刻的問題就是,傳媒管理層基於各種原因,或因為開支大,或因為政治取向,選擇缺席新疆。而這種集體缺席,正好反映的是,記者是否成為主角,根本不會對本地傳媒有大影響,令它們加深或減少對「新疆種族衝突」話題的興趣。不少傳媒就是不願意深究這個題目。它們認為,中央台新華社和外國電訊的資料已經足夠。
刪稿剪接 種族問題和諧掉
一名到場採訪的港記說,他並不滿意自己在新疆的報道。他說,他埋首在酒店裏,每天寫了很多資料傳回香港,但出街時已被上司刪減得七零八落。到最後曝光的故事,和通訊社的所差無幾,只是泛泛而談,道出市民恐慌心理,兩族互相猜疑的心態。我問﹕「那你有沒有寫出比較深入的報道?」(亦即閭丘露薇所提到的新聞本身)他說﹕「因為我想到之前出街的只寫出漢人感受,於是我後來寫了一篇近2000字的報道,是關於維族人感到被壓迫的心聲,我很用心去寫,但到今天,該報道卻石沉大海,上司亦沒有告知我原因。」他猜測,由於官方一直把維族人描繪為暴徒,將維族人寫成值得同情的報道未必合乎公司心水。
這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即使有沒有打記者的事件。各大本港新聞機構會花多少版位多少airtime去報道烏魯木齊的局勢是有更多內情的。報館不選擇派員到場,多少反映香港傳媒不願花精神時間去挖掘當地的民情怨情。即使派員到場了,也可以透過刪除稿件或剪接,把烏魯木齊的種族問題和諧掉。
將記者被打一事放大放上頭版,把種族仇恨簡化為通訊社照片上耀目的火光,這些處理,都是把敏感而艱澀的新疆種族問題淡化。閭丘露薇說,要把新聞主角還給新疆人,這種說法未免過於單純,彷彿這個口號叫了,便能提醒各傳媒多點關心新疆人,這種想法,實在忽略了新聞操作中複雜而細緻的政治經濟角力。
我從2009年7月5日(即新疆第一次騷亂)開始以慧科搜查,發現香港報章有2000幾條關於烏魯木齊的報道,但大部分都是引述二手消息,如新華社美聯社等。銷量最高的幾份報紙上,關於烏魯木齊衝突的頭版相,都是使用外國通訊社的。原來除了我們看到被打被扣的幾名電視台和電台記者之外,大部分香港報章都沒有派員到新疆。那末,連香港記者都不到場,要在「記者vs.烏市局勢」之中選擇新聞主角的爭論,簡直是一場笑話。
表面上看來,閭丘露薇提到「記者搶佔了新聞版面」的情況,的確存在。讓我們做個粗略統計。在慧科網頁搜查,由7月5日到9月4日,即新疆出現動亂而港記又未被打之間,香港報章關於烏魯木齊的報道只有一成提及記者採訪的情(1800條中有250條)。但到了9月4日香港記者被打此文撰稿之日(9月17日),多達三分一關於烏魯木齊的報道是集中在記者被打一事上(700多條中的250條)。可見記者被打之後,本地傳媒對烏魯木齊局勢報道,比例上減少了。
記者被打後 採訪烏市報道增
有被派往新疆的港記說,他很用心撰寫了一篇過千字關於關於維吾爾族人民苦的報道,但出街之日,卻碰上新疆新聞辦誣衊港記「指手劃腳」「煽動鬧事」那一天。他那篇充滿「人文關懷」的報道,被大肆刪到剩下幾百字,因為要讓位給「記者被屈事件」。換句話說,因為記者成為了主角,「新聞主角本身」就被縮減了。似乎,閭丘露薇所指非虛。但這是否等於記者做主角,令版面減少對當地局勢的報道呢?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再問深一點,原來沒有記者被打事件,這個記者可能就不會踏足新疆,連僅僅數百字的「人文關懷」文章也根本沒法見報。何解?因為這名記者根本就不計劃到烏魯木齊採訪。9月初,當地出現針刺案,局勢開始不穩,不少香港報章都沒有計劃派員北上採訪。據一後來被派記者所說﹕「上司都話睇定d先。」直至9月4日3間電視台的記者在烏市被打,畫面傳送到香港。兩間不同報館加上一間電視台,都是在記者被打事件後(或因為看到催淚彈橫飛的畫面),才生起念頭派記者到烏魯木齊親身採訪。
原來,兩次新疆騷亂,分別為今年7月初和9月初,有派記者親自到新疆採訪的香港傳媒並不多。據知,電子媒體比較齊人,有無、亞視、有線NOW、商台、港台。但本地平面媒體,出席的就少得可憐。撇除《文匯報》、《大公報》等在內地有較多人力資源的報紙,在非傳統左派報章中,只有《明報》、《南華早報》和《亞洲週刊》有派人到場。反而外國傳媒,如日本NHK電視台及美國背景的自由亞洲電台則派人親身到新疆採訪。
讀者要吃「三手消息」
至於3份在香港銷售量最高的報紙,卻缺席新疆,讀者所看到的,大部分是職員在香港或北京的辦公室,看中央台或拿路透社、美聯社的稿子照片,炒雜起來的新聞。這種在冷氣房做新聞的方法難以做到深入的報道。新聞界都知,中央台和通訊社都帶有既定立場。須知道維人漢人的種族衝突,是涉及疆獨,非常政治化的議題。記者沒到場就只能用「二手消息」了。香港讀者看這些報章去了解新疆局勢,只能吃「三手消息」了。
要知道,傳媒機構會否派員到偏遠地區採訪絕對反映機構是否重視事件。機票食宿保險都是錢,香港這邊又少了一兩個人工作,所以不是重要新聞,公司不會隨意叫記者執行李。去年的四川大地震,大報小報前仆後繼,爭崩頭派記者到場,採訪一個又一個小故事大新聞,有傳媒用在該宗新聞的開銷多達100萬元。所以我們見到是相對廣闊的報道頻譜,從感人至深的英雄事到較尖銳的豆腐渣工程也得以見報。
缺席報道 政治取態
據知,今次記者被打時,當地只有香港的電子傳媒,大部分本港報紙是缺席的。反而,記者被打之後,事態嚴重了,促使了其他一兩份報紙和一間電視台的管理層對事件感興趣,派人到現場採訪。所以「記者成為主角」的事件,的確把更多香港記者吸引到新疆,轉而令本港媒體裏出現更多新疆局勢報道。所以,何文雯所說的不錯。記者被打之後,的確令市民更關心新疆。但我認為,記者被打事件,更直接是令到至少3間傳媒的管理層生了動機,派員去採訪當地局勢。亦即是,是記者先做了主角,新聞本身才得以進一步曝光。
但整體問題是,即使記者被打了,大部分本地媒體還是無動於中,沒計劃派人到新疆採訪。這裏顯示一個更深刻的問題就是,傳媒管理層基於各種原因,或因為開支大,或因為政治取向,選擇缺席新疆。而這種集體缺席,正好反映的是,記者是否成為主角,根本不會對本地傳媒有大影響,令它們加深或減少對「新疆種族衝突」話題的興趣。不少傳媒就是不願意深究這個題目。它們認為,中央台新華社和外國電訊的資料已經足夠。
刪稿剪接 種族問題和諧掉
一名到場採訪的港記說,他並不滿意自己在新疆的報道。他說,他埋首在酒店裏,每天寫了很多資料傳回香港,但出街時已被上司刪減得七零八落。到最後曝光的故事,和通訊社的所差無幾,只是泛泛而談,道出市民恐慌心理,兩族互相猜疑的心態。我問﹕「那你有沒有寫出比較深入的報道?」(亦即閭丘露薇所提到的新聞本身)他說﹕「因為我想到之前出街的只寫出漢人感受,於是我後來寫了一篇近2000字的報道,是關於維族人感到被壓迫的心聲,我很用心去寫,但到今天,該報道卻石沉大海,上司亦沒有告知我原因。」他猜測,由於官方一直把維族人描繪為暴徒,將維族人寫成值得同情的報道未必合乎公司心水。
這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即使有沒有打記者的事件。各大本港新聞機構會花多少版位多少airtime去報道烏魯木齊的局勢是有更多內情的。報館不選擇派員到場,多少反映香港傳媒不願花精神時間去挖掘當地的民情怨情。即使派員到場了,也可以透過刪除稿件或剪接,把烏魯木齊的種族問題和諧掉。
將記者被打一事放大放上頭版,把種族仇恨簡化為通訊社照片上耀目的火光,這些處理,都是把敏感而艱澀的新疆種族問題淡化。閭丘露薇說,要把新聞主角還給新疆人,這種說法未免過於單純,彷彿這個口號叫了,便能提醒各傳媒多點關心新疆人,這種想法,實在忽略了新聞操作中複雜而細緻的政治經濟角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