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轉載)城市絮語

文:胡恩威


1.倫敦有幾個古老的批發市集,蔬菜生果的,肉類的海鮮的。大都是晚上開始活動的,有一個叫Smithfield 的市場。黃黃白白的光,大大小小的貨車,豬牛羊一刀一刀新鮮的肉香,市集都是屬於夜晚的。我們要知道一個城市的夜晚,我們便要到那個城市的批發市集去看。香港油麻地的果欄也就是那種批發夜市集,是香港最古老的批發市集,建築也是原來的民間棚架式風味,晚上十二時開始一車又一車的水果來了,來自世界各個地方的水果,穿過這些果香,搬運工人的勞動,夏天的汗水混合了五顏六色的水果,冬天的寒冷水果好像一些精緻的寶物,下雨時候的水滴,像回到那些水果生命的源頭,十分美麗的想像。


2. 荷里活道,古物,二手市集,老餐廳,古廟,小公園,咖啡店,大樹。西洋菜街,滿街都是二拉架,都是電器店,都是人山人海。廟街,退色的街道,殘舊的衰落,大排檔和唱大戲的,曾經有過的興盛。波斯富街,電車路,消失的利舞臺,二樓咖啡店,自由行。廣東道,海運戲院,什麼都是名店,曾經有過的Noon D。


3. 在空中看香港那些密密麻麻的景觀,那些高樓大廈,那些我們天天都在行走的街道,巨型版本的清明上河圖。由金鐘海旁直昇機場出發,先圍堯香洗島一個,可迄著九龍一直飛到,可迄著九龍一直飛到深圳河,再飛到大嶼山大佛,和一些小島,再回到原來的出發點。

4. 因為到了郊外生活,才知道聲音的對比,郊外的靜,郊外的各種自然聲音。才知道城市聲音的不一樣,人的車的冷氣的電視的收音機的各種混含在一起的交響聲音。還有氣味都是人工的氣極度的香食物的香食物的臭,人的氣味濃烈的淡淡的,用鼻子起漫遊,走進百貨店的香水迷陣,走進超市的種捶冷氣人造香氣,走進灣仔舊區小販四處的小街,賣涼果的味道,賣花的草香花香,賣毛巾生活用品的那些新鮮質感。

5. 班雅明的巴黎商場研究計劃可以說是文化研究的經典研究模式,也是工業革命衍生了「城市」, 第一個具備現代觀念的城市研究模式,這個傳說中的研究計劃近年巳翻譯成英文。在這之前我也是在一些論文和書本中讀到這個末完成研究計劃的一些片斷和評論,後來讀了英文版本,最具啟蒙的是班雅明對城市研究的清醒和科學,透過商場這個資本主義建築形式,由建築營造開始,物料施工方法,到經濟社會層面的各種影響,而巴黎正正是處於城市現代的傳化期,那時候的巴黎被認為是世界城市的首都,第一個具備國際大都會條件的現代都市,世界藝術和思潮的中心,西方殖民資本主義的第一都。班雅明的巴黎商場研究到了今天仍然十分重要,我們可以以其結搆和提網,來研究我們身處的城市,北京,廣州,上海,南京,臺北,香港,武漢,成都,深圳,長沙。其實在七十年代倫敦出現的time out 雜誌就是受著班雅影響的城市指南,每一期的內容都是反映著那個時期的文化面貌,點點滴滴的系統性介紹,當然,現在的經濟成為了一切的意識形態之下,這些指南往往被異化為單純消費廣告指南,這種現像也是慢慢地把原來多元的城市文化導向為一種單元的文化消費,而全球化市場經濟帶來是更多元多樣的可能,這是越來越單一?也許我們可以透過研究目前中國射各種商場模式,知道一些情況。

6. 那一年第一次到東京,第一天是學習看地鐵圖,走了山手線一個圈,在原宿下車,四處亂走,表參道的那些小店,兩層高的,四層高,那就是東京像由很多小村組合而成的大都會,東京地鐵圖像密碼,我也是到了第四天才知道怎樣可以有效去理解,山手線是最重要,把柬京不問的主要區域連結起來,那時候的六本木有點像個特區,仍然沒有六本木山和mid town,但有家八層高的WAVE, 地下是一家專門播放歐州電影的電影院, 上面是一層又一層的CD和黑膠,還有剛大量出現的錄影帶,還是十分泠門的藝術片類型。東京是什麼都可以找到的,尤其是音樂和電影,就算今天有amazon,東京仍然是終極的購物大寶庫,但是需要很多耐性去尋找。在誠品敦化二十四小時出現之前,六本木己經有差不多二十四小時的ABC書店了。而且是藝術設計書為主的。東京一去再去,變化是很多的小變化,上野公園好像永遠不變,那個動物園,每個城市都有一個動物園。動物園的氣味。街頭的音樂,彈彈結他唱著城市。在城市流浪。

7. 城市是越來越一樣了,機場越來越一樣,酒店房間也是一樣,電視也是播放著BBC,CNN, HBO之類的節目了。建築物的類型和設計也是差不多了。酒吧播放的音樂可以喝的酒也是差不多了。

8.城市的墓地,那些才是沒有變過的都市空間,那一年去尋找小津的墓地,看見很多過去的故事,一個又一個的名字和年份,一些鮮花,一些已經被人忘記的墓地,仍然是在城市裏面的安靜一百年後,二百年後,五百年後,城市也許像小津墓地那個「無」一樣了。城市的生命有多長呢?可以有多長呢?氣數五百年,一千年後香港仍然存在嗎?那些高樓會變成什麼樣子?那些商場是不是都是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