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香港有沒有可能出現米高摩亞和米路吉遜?(上)

米高摩亞的《華氏9/11》是其中一套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記錄片。此記錄片於二零零四年放映,片中描述了美國由9/11受到恐怖襲擊,到美國政府決定攻打伊拉克及阿富汗,當中一些不為人知的人和事。

導演米高摩亞首先「說之以理」:以二零零零年美國總統選舉的種種疑團來質疑布殊當選總統的合法性,再從布殊家族與拉登家族和沙特皇室在生意上的偶斷絲連,來証明所謂伊拉克和阿爾蓋達有緊密聯繫以及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的說法只是一場騙子局。接著,就是一系列對戰爭「動之以情」的描繪:先是美軍在戰地裏的不道德行為,然後是美軍如何受到敵人的抵抗,以及美軍在伊拉克及阿富汗戰事中傷亡慘重的情景等等。

眾所周知,米高摩亞在美國是出了名的「大左派」。除了《華氏9/11》外,米高摩亞還拍了其他不同類型的電影和出版了很多書籍,來批判全球化、布殊政府下美國槍權寬鬆及自由市場下大財團壟斷等問題。

同是美國荷里活的大紅人,米路吉遜的政治取態雖然沒有米高摩亞那麼明顯,但他所拍的電影同樣具豐富的政治色彩和時代意識。筆者所認識的米路吉遜,除了是那位在《轟天炮》系列的動作巨星,就是在《The Patriot》裏的Benjamin和《We were Soldiers》裏的Hal Moore。

顧名思義,《The Patriot》是一套「愛國電影」,當中講述十八世紀美國的獨立戰爭。電影中提到美國人要起來反抗英國統治,爭取獨立的原因,就是要建立一個「新國度」:一個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國家。事實上,美國現時得享「超級大國」的地位,並有資格教導世界各國何謂「民主ABC」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美國是建基於一個各民族都享有平等權利的聯邦制度,而《The Patriot》正正就是在宣揚這種自由、民主和平等的訊息。

米路吉遜的另一套賣座電影《We were Soldiers》則以美軍參與越戰為故事主線。當時實行共產主義的北越與實行資本主義的南越爆發戰
爭,美國決定出兵支援南越,但面對北越軍隊在山區的游擊戰,美軍只得節節敗退,傷亡慘重。最後,美國政府在巨大壓力之下只好從越南徹軍,而南越最終亦被北越所滅。《We were Soldiers》描述當時美軍在越南戰事中的慘況,而血淋淋的鏡頭和妻子失去丈夫的情境亦正好道出戰爭殘酷的一面。不知有心還是無意,電影剛剛是在美國攻打伊拉克的論調鬧得最熱烘烘的二零零二年上映,給當時的布殊政府來一記反高潮。

米高摩亞和米路吉遜,大家除了同是「米」字輩之外,他們其實都是富時代感和政治意識的電影工作者。電影作為其中一種主要的傳播媒介,對社會的意識形態、人民的思想和政府的政策,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不論是反布殊、反戰還是鼓吹美國自由和平等精神,米高摩亞和米路吉遜所拍的電影的的確確在這大時代中擔當重要的角色。這亦反映了,美國荷里活最大的特點就是百花齊放,無論你的電影是左中右、黑白灰、正或邪。

如果要問,香港有米高摩亞和米路吉遜這類富時代感和政治意識的電影工作者嗎?答案是一定有的。可惜,他們大都游走於主流與非主流之間,而他們的作品亦大都不屬於賣座的主流電影圈子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