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學生會就「六四應否平反?」這個本來不用爭議的題目搞什麼全民投票,看似大條道理,之後又有一連串關於六四的謬論出籠,令人想起另一個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儘管納粹屠殺猶太人的劣行鐵證如山,但仍然不斷有人試圖否定納粹大屠殺曾經發生。他們會以歷史研究、學術討論、言論自由的幌子,在各個領域,提出各種各樣的論點或疑問﹕「所謂納粹大屠殺,是否猶太人編出來的謊言?納粹黨是否有國策屠殺這麼多人?六百萬人死亡這個數字是否誇大?所謂集中營是否存在?屠殺的照片是否真確?」等。他們不需要公眾全盤接受他們的說法,而只需要打開缺口,播下種子,把歷史上早就有定論的事件(closed conclusion),變成一件可以重新討論、反問、仿彿有爭議性議題(open proposition),他們的目的已達。他們的最終目的,是為新納粹主義上台掃除第一道,也是最大的障礙。
化定論為爭議
在美國,有一個人叫Bradley Smith,領導一個名叫Committee for Open Debate on the Holocaust的組織,在大學的刊物裏刊登這類否認屠殺的廣告。天真的大學生相信言論自由的原則,往往允許廣告刊登,正中下懷。Bradley Smith自己也說﹕「我已經放棄了改變成年人的思想,我的對象是年輕人,只要他們開始反問、質疑屠殺是否發生過就夠了。」
歷史對共產黨比較仁慈,雖然在統計上,死在共產主義的人,比起死在納粹主義的數目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到目前為止,除了赤柬幾個頭目外,鮮有共產黨人要為他們的所作所為接受公開審判。現在中共政權如日中天、國勢日盛,在政治、經濟、思想上向它靠攏的人也愈來愈多,關於六四這個最刺痛它的議題,要打開缺口,對六四沒有回憶的青年學生是最佳對象。從最近王丹在英國被圍攻,城大學生會六四特刊事件,到現在港大學生會的所謂六四全民投票,都出現各種各樣試圖修正我們對六四看法的謬論。這些謬論不外乎幾點﹕
一、中國過去二十年的繁榮穩定,變成世界強國,證明政府當年的決定正確;
二、學生當年也有錯;
三、屠殺的各種各樣證據(如坦克壓死人的照片)是否真實?
對香港大學生特別有效
同樣,只要打開缺口,把二十年前這件大是大非的事件,變成可以重新討論的議題,然後再讓各種各樣的謬論出籠,最終給年輕一代一個印象﹕「六四鎮壓是否正確是個具爭議性的議題」,修正的目的已經達到。
這種修正的策略,對香港的大學生特別有效。香港的大學生很多都有惰性,他們都習慣被動地接受一些二手說法,對於艱深、有爭議性、資料難找的問題,少有好奇心和主動尋求真相;加上他們很多都染上中國人怕事、怕得罪權貴、怕出頭的性格,對於有爭議性的議題,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人的心理有一種奇怪的自我安慰機制,對一些困擾自己良心,但又改變不了的醜惡事情(如對西藏的鎮壓),往往不去面對,甚至合理化,讓自己好過一點。凡此種種,再加上港大內地生日多,他們在資訊封閉的環境,容易接受官方的說法,如果本地生對這事情冷漠,這樣,現在來一次全民投票,一旦有人發動組織投票,「應否平反六四」的全民投票被反對完全不稀奇。這樣,社會上就得到一個印象﹕連「最高學府」的學生也認為應否平反六四也是可以爭議,何況其他人?
港大這件事,還帶出另一個問題,就是香港人的歷史意識薄弱。有人說﹕「六四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對這件事印象模糊的是應該的。」這說法似乎合情合理,但細心想,其實千瘡百孔。我們要反問﹕南京大屠殺你還未出生,為什麼又可以記憶猶新?人類歷史幾千年邪惡、不義的事情這麼多,難道統統都應該沒有印象?
選擇性失憶
歸根究柢,這都是我們選擇記得什麼、不去記得什麼的問題。翻開香港人的歷史記憶檔案,其實會發現一連串選擇性記憶和選擇性失憶。我們可以對三年零八個月歷歷在目,但對省港大罷工、六七暴動印象模糊;我們可以把香港如何從小漁村到經濟起飛,變成今日國際大都會的「成功故事」娓娓道來,但對保釣、中文運動,甚至爭取八八直選的歷史含糊其辭,說到底,這都是因為我們放棄了訴說自己歷史的權利,而任由官方(無論是港英或特區政府)幫我們說故事的後果。
人間正道是滄桑,公義不會從天而降,歷史也不會自己說話。對於那種種企圖修正我們對六四看法的謬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靠民間提高警覺,一旦出現就高調地、大力地反駁,不讓這個缺口打開,這樣,我們才對得起死去的人、對得起我們的子孫。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儘管納粹屠殺猶太人的劣行鐵證如山,但仍然不斷有人試圖否定納粹大屠殺曾經發生。他們會以歷史研究、學術討論、言論自由的幌子,在各個領域,提出各種各樣的論點或疑問﹕「所謂納粹大屠殺,是否猶太人編出來的謊言?納粹黨是否有國策屠殺這麼多人?六百萬人死亡這個數字是否誇大?所謂集中營是否存在?屠殺的照片是否真確?」等。他們不需要公眾全盤接受他們的說法,而只需要打開缺口,播下種子,把歷史上早就有定論的事件(closed conclusion),變成一件可以重新討論、反問、仿彿有爭議性議題(open proposition),他們的目的已達。他們的最終目的,是為新納粹主義上台掃除第一道,也是最大的障礙。
化定論為爭議
在美國,有一個人叫Bradley Smith,領導一個名叫Committee for Open Debate on the Holocaust的組織,在大學的刊物裏刊登這類否認屠殺的廣告。天真的大學生相信言論自由的原則,往往允許廣告刊登,正中下懷。Bradley Smith自己也說﹕「我已經放棄了改變成年人的思想,我的對象是年輕人,只要他們開始反問、質疑屠殺是否發生過就夠了。」
歷史對共產黨比較仁慈,雖然在統計上,死在共產主義的人,比起死在納粹主義的數目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到目前為止,除了赤柬幾個頭目外,鮮有共產黨人要為他們的所作所為接受公開審判。現在中共政權如日中天、國勢日盛,在政治、經濟、思想上向它靠攏的人也愈來愈多,關於六四這個最刺痛它的議題,要打開缺口,對六四沒有回憶的青年學生是最佳對象。從最近王丹在英國被圍攻,城大學生會六四特刊事件,到現在港大學生會的所謂六四全民投票,都出現各種各樣試圖修正我們對六四看法的謬論。這些謬論不外乎幾點﹕
一、中國過去二十年的繁榮穩定,變成世界強國,證明政府當年的決定正確;
二、學生當年也有錯;
三、屠殺的各種各樣證據(如坦克壓死人的照片)是否真實?
對香港大學生特別有效
同樣,只要打開缺口,把二十年前這件大是大非的事件,變成可以重新討論的議題,然後再讓各種各樣的謬論出籠,最終給年輕一代一個印象﹕「六四鎮壓是否正確是個具爭議性的議題」,修正的目的已經達到。
這種修正的策略,對香港的大學生特別有效。香港的大學生很多都有惰性,他們都習慣被動地接受一些二手說法,對於艱深、有爭議性、資料難找的問題,少有好奇心和主動尋求真相;加上他們很多都染上中國人怕事、怕得罪權貴、怕出頭的性格,對於有爭議性的議題,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人的心理有一種奇怪的自我安慰機制,對一些困擾自己良心,但又改變不了的醜惡事情(如對西藏的鎮壓),往往不去面對,甚至合理化,讓自己好過一點。凡此種種,再加上港大內地生日多,他們在資訊封閉的環境,容易接受官方的說法,如果本地生對這事情冷漠,這樣,現在來一次全民投票,一旦有人發動組織投票,「應否平反六四」的全民投票被反對完全不稀奇。這樣,社會上就得到一個印象﹕連「最高學府」的學生也認為應否平反六四也是可以爭議,何況其他人?
港大這件事,還帶出另一個問題,就是香港人的歷史意識薄弱。有人說﹕「六四的時候我還未出生,我對這件事印象模糊的是應該的。」這說法似乎合情合理,但細心想,其實千瘡百孔。我們要反問﹕南京大屠殺你還未出生,為什麼又可以記憶猶新?人類歷史幾千年邪惡、不義的事情這麼多,難道統統都應該沒有印象?
選擇性失憶
歸根究柢,這都是我們選擇記得什麼、不去記得什麼的問題。翻開香港人的歷史記憶檔案,其實會發現一連串選擇性記憶和選擇性失憶。我們可以對三年零八個月歷歷在目,但對省港大罷工、六七暴動印象模糊;我們可以把香港如何從小漁村到經濟起飛,變成今日國際大都會的「成功故事」娓娓道來,但對保釣、中文運動,甚至爭取八八直選的歷史含糊其辭,說到底,這都是因為我們放棄了訴說自己歷史的權利,而任由官方(無論是港英或特區政府)幫我們說故事的後果。
人間正道是滄桑,公義不會從天而降,歷史也不會自己說話。對於那種種企圖修正我們對六四看法的謬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靠民間提高警覺,一旦出現就高調地、大力地反駁,不讓這個缺口打開,這樣,我們才對得起死去的人、對得起我們的子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