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8日 星期一

搵食

黃子華名句:「搵食嗜,犯法呀?」可謂深入香港人骨髓。在生存之上的大前提下,只要「守法」(不影響其他人的安全或權利),不斷的競爭、不停地「搵食」就是王道﹗其他人沒有權阻止你,你也可以不顧一切地盡情「搵食」。這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生存之道﹗

「搵食」除了是一般香港人的問題外,也是很多似乎與經濟市場無關的人士及機構的煩惱,例如大學學院及教授。隨着新自由主義在八十年化起席捲全球,各社會機構都要受「資源優化」及「提高競爭力」等教條規管,意味着大專院校也要從以往的安樂窩,走進本地及國際市場裏互相競爭。「爭」的,是研究經費、軟硬件資源、收生素質、國際排名、口碑、名氣等等;而這些東西亦成為了判斷一間大學是否「優質」的指標。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競爭遊戲:今年沒有好的研究成果,下一年的研究經費便會被削減;沒有資源做好研究,國際排名自然相應降低;國際排名低則可能影響收生素質,而學生的就業出路不佳則影響大學口碑;大學管理層可能因此要多撥資源至教學方面,但這卻可能倒頭來影響研究質素。今天,大學要生存,就要在上述範疇積極「搵食」。

結果,大學方面要要求教授拼命做研究,特別是有「市場」價值的(如關於中國的題材),因為這對大學的國際排名尤關重要。學校課程要迎合市場及客人(學生)口味(例如課程不可以太艱深,因為作為evaluator的學生會不喜歡;不會理會學生的學習經歷,課程以最例行公事的內容及最方便的評核方法完成),因為教授們要在合約制下保住飯碗。學院也開辦各式各樣的自資碩士課程(雖然不同課程裏的科目其實是重疊的,也極可能只有學士的程度),因為要補助研究經費,搵食嘛﹗教學素質也顧不得了(例如上課用的powerpoint十年不更新一次),因為教授們要花時間在所謂的研究及出paper上。對大學生人文價值的培育也可以「放埋一邊」,因為這些東西不是評核標準之一。今天,我們見到的所謂大學,大都是著重研究多於教學、教育產品(懂得take荀科、讀master、以靚仔CV搵好工的學生)多於教學成果(具人文精神、對社會有抱負、有承擔的學生)、國際排名多於大學精神。這些現象當然不是香港獨有,但在教資會主牢大學大部分經費來源,以及大學學位的社會價值幾乎一面倒從「經濟」角度決定的情況下,香港的大學似乎比歐美的更易被新自由主義磨蝕。可悲的是,這種搵食至上、競爭至上、生存至上的精神將一代傳一代,生產出只懂眼前利益、不懂思考生命的「人」,而「搵食嗜,犯法呀?」精神則在香港社會裏「世代相傳」。

在大學教育新自由主義化下,各大專院校的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理應是守護大學精神及人文價值培育的最後堡壘,起碼他們會反思官僚體制的運作,也知甚麼叫價值理性。但很可惜,那邊很多教授及管理層,似乎已經忘記了這些基本的社會科學知識(看那位處清水灣、標榜工商金融及高科技的亞洲第一大學﹗而那在薄扶林的大學,也逐漸被攻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